国家博物馆:让文物“说话”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凯发k8国际首页

《中国新闻发布》杂志 | 2022-05-21 18:30

国家博物馆:让文物“说话”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重要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其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至今已走过110年的光辉历程。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里扬帆启程。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按照中央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回应群众需要,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藏品征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加强文物保护,珍藏民族记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保护文物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自史前至当代的143万余件藏品,涵盖了能够实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类代表物证,能够完整呈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大力推动馆际展览交流,加大合作力度,每年推出数十个临时展览,成为独一无二的全面完整展示中华文化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贯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监测与修复并重。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就分别设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后,成立了文物科技保护部,2018年改组为文保院。国博文保院以馆藏文物为中心,在金属器物、书画文献、油画等的修复和保护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和技术积累,有力地支撑着国博馆藏文物的监测、维护和修复工作。

近年来,巴西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圣母院等机构发生火灾事故,给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也为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中国国家博物馆持续加大文物安全工作力度。一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全面提升安防技术水平,完善库房值守制度,确保文物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博物馆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先后在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火灾风险分级管理、设备安全维护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编制规范和工作指南。

观众在参观“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基本陈列。摄影 余冠辰 供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

拥抱科学技术,打造智慧国博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始于21世纪初,以藏品数字化为主要内容,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和模拟技术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化采集和计算机处理,配合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实现了文物和展览的数字化呈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启动较早。2018年以来,国家博物馆确定了通过“智慧国博”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思路,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理论研究、标准制定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完成智慧博物馆2项团体标准立项和2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申报,累计完成藏品三维数据采集近6000件,具备自主采集能力,完成藏品二维影像采集70余万件、展览数据近百个,初步建成馆藏文物大数据平台,完成162万余条文物影像数据编目,扩容和加固“国博云”,确保数据安全,为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夯实数据基础。

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厅里,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摄影 余冠辰 供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

促进交流互鉴,传递中国声音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理应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认真履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不仅在国际交流展览、服务元首外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积极参加博物馆国际组织工作,在国际博物馆界发出中国声音。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倡导成立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博物馆联盟等国际组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制度化对外交流合作格局。成功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扩大朋友圈,增强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积极推动展览交流,引进“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云鬓珠翠——弗吉尼亚美术馆藏二十世纪珍宝艺术展”等20多个入境展,输送出“中国艺术的历史表达——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法与绘画”等近10个出境展。圆满举办习近平主席和沙特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并先后致辞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闭幕式,在服务元首外交、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文化交流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国家博物馆另辟蹊径,倡议举办“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在线展示活动,得到来自五大洲15个国家级博物馆的积极响应。16位博物馆馆长在线介绍本馆馆藏特色和馆藏珍品,向世界展示博物馆文化魅力,共同扩大全球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为国际博物馆合作提供新思路。2022年,国家博物馆已发出继续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在线展示活动的倡议,现已得到近30家国外博物馆的响应,国际博物馆数量大幅增加,十余家国内博物馆也将首次参加活动。活动坚持“全球视角”和“线上接力呈现”形式,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贡献力量。

2021年2月27日,由“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地球的1731克月球样品的一部分——“月球样品001号”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摄影 余冠辰 供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创新发展理念,深耕文物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激发文博活力,多次讲话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道不远人,活水长流。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让文物活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建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尝试多种形式的“文物活起来”传播项目。2021年中秋节,逾20万用户通过某短视频平台ar特效体验了“月球挖土挑战”;另外,还推出了“国博月宫铜镜上的小兔儿,穿越了”动态条漫,受到广泛好评。2021年获批设立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博物馆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更加重视文创开发和经营工作,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国博衍艺”文创品牌和“国博美馔”餐饮品牌。深度挖掘馆藏文物价值内涵,结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举办,系统化研发文创产品,每年推出数十款百余个文创单品,涵盖服饰、食品、玩具、文具、生活日用品等多个领域,形成形式多样、富有创意、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其中,元宵行乐互动解谜书、天官夔九盲盒、榫卯小兵人、探月系列棒棒糖、国博美粽端午礼盒等产品广受好评。同时,国家博物馆还积极拓展合作渠道,通过授权模式调动社会资源,让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恰逢国家博物馆百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博物馆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以坚定的信心、深入的研究、开放的姿态,保护好、利用好珍贵的馆藏文物,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建功立业。